Skip to content
香港中小企資源服務網 SME.gig.hk

香港中小企資源服務網 SME.gig.hk

香港中小企資源服務網提供多元化SME/SMB服務資源,包括成立公司、商標、會計、財務、秘書、電訊、宣傳等中介服務。

  • 首頁
    • 關於我們
    • 私隱聲明
  • 公司營運
    • 成立公司、開公司、註冊公司、香港有限公司
    • 公司秘書
    • 會計服務 Accounting
    • 報稅 Taxation
    • 會計軟件手機App+MYOB
  • 財務
    • VISA、MC 信用咭機 / 網上收款
    • 查詢TU信貸報告
  • 網站及設計
    • 網站設計
    • 設計及撰稿
      • 品牌設計
      • 翻譯、稿件編撰
    • 網站寄存
    • 付款平台
      • VISA / MC 網上付款
  • 辦公室服務
    • Coworking – Hot Desks
    • 尖沙咀共享工作室
    • 蒸餾水: 冷熱水機
  • 電訊服務
    • 商業寬頻優惠
    • 話音及互聯網服務
    • 自動回覆客服系統AutoReply System
  • 網上推廣
    • 數碼線上推廣方案
    • eDM 電郵推廣平台
    • eDM 電郵廣告
    • 網站寄存
  • 電子管理系統
    • 人力資源管理系統 (HRM)
    • HKBN 人力資源管理系統
    • 會計軟件手機App+MYOB
    • 電郵推廣發放平台
  • 網上資源
    • 中小企:政府的資助
    • 申請科技卷的手續
    • 中小企產品 / 服務 (供應商名錄)
    • 貿發局中小企資源
    • 工貿署:中小企業支援與諮詢中心
    • SME One 中小企一站通
    • 中小企商會名單
  • Toggle search form
  • 國藥科技合作伙伴深圳細葉榕勇奪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殊榮 美通社新聞
  • Fun88 宣佈冠名贊助維薩格勇士隊出戰安德拉超級聯賽 美通社新聞
  • 華盛通APP榮獲2021年「金智獎」傑出APP 美通社新聞
  • 香港貿發局防疫措施及最新活動安排 宣傳推廣
  • ITC Savlon推出價格不到一美分的免洗洗手液 美通社新聞
  • 方瀛三度榮膺The Asset《財資》年度資產管理公司高度推薦大獎 美通社新聞
  • AXA安盛、中大及Oxford VR推出亞洲首創應用VR精神健康治療方案 美通社新聞
  • Global Beauty & Wellness Awards 宣布 2020 年全球最佳化粧產品及酒店 美通社新聞

Category: 市場資訊

內地毒膠囊流入本港市場,請業界人士注意

Posted on 2012-05-112019-10-06 By Admin

中小企資源服務網 編輯部 編按:近日出現多宗內地毒膠囊流入香港的新聞,當中不單有「皮革膠囊」、韓國海關更曾聲稱檢獲1.75萬顆從中國走私入境的「人肉膠囊」,是由死胎或死嬰製成! 央視報導指出,不法廠商為求降低成本,廠房連最基本的生產標準都達不到,《每周質量報告》更揭發,工作人員不但不戴手套,未經消毒就分揀膠囊,掉在地上的膠囊掃好後更重新「回爐」。據報導,有藥廠的員工承認所產的膠囊安全未達標,廠裏也沒有相應的檢測設備。 其中「皮革膠囊」的鉻含量超出國家標準上限2mg/kg,《每周質量報告》的記者進一步為各種內地生產的藥用產品進行檢測,結果顯示,包括修正藥業、長春海外製藥在內的九大藥企的多個產品,均存在鉻含量超標,部分更超標接近九十倍。 有指部份毒膠囊現已流入本港市場,請各中小企廠商及生產商留意膠囊產品來源,以免遭受損失! 以下文章由 香港標準及檢定中心 提供 業界消息:藥用膠囊鉻含量測試 中央電視台於四月首次披露部份內地藥用膠囊廠為節省生產成本及提高競爭力,利用皮革廢料所生產之明膠作膠囊原料。經檢測後發現其中9家藥廠的膠囊鉻含量超出國家標準(不超出百萬分之二),最嚴重的樣本更超標90多倍。 這些「皮革膠囊」中的元素鉻,屬於有毒微量元素,進入人體後極難排泄,可對人體中樞神經造成重大破壞,干擾腎臟及生殖功能,更有機會致癌。 據了解,此批膠囊已經流入市面,有些更已流入本港市場。其中一款於本港出售之膠囊,更被驗出鉻含量為百萬分之八十三。衛生署已指令有關公司回收該中成藥,並就事件通知內地作出相應跟進。 衛生署已去信所有中成藥產品持有人,呼籲他們確認膠囊產品來源,並檢驗懷疑有問題產品。衛生署亦已表明會於市場進行抽樣檢驗,並會與律政司商討可能的檢控行動。 據香港電台於 5 月 9 日中午報導,衞生署至今在市場監測中,未有發現內地製造的有關毒膠囊。為確保產品質素及安全,署方已要求所有中成藥廠及入口商提供聲明,列明所用膠囊的來源地,並提交內地膠囊的化驗報告。香港有檢測中心測試藥用膠囊中的金屬成份,其中香港標準及檢定中心有提供藥用膠囊中的鉻(Chromium)和其他重金屬(鉛、砷、汞、鎘)測試。 資料來源: 1. 太陽報報導 2. 明報報導 3. 星島報導(雅虎新聞) 4. 明報報導2(雅虎新聞) 5. 香港電台報導(雅虎新聞) 6. 香港標準及檢定中心 下載PDF版本 聯絡方法:Ms Kammy Yeung 電話: 2666 1839 電郵: kammy_yeung@hkstc.org

市場資訊

業界消息: 牛奶中的黃曲霉素M1 受本港衛生條例監管

Posted on 2012-01-282019-10-06 By Admin

以下文章由 香港標準及檢定中心 提供   牛奶中的致癌物- 黃曲霉素M1  近年,內地當局發現一些品牌的乳類製品含黃曲霉毒素M1,含量超出安全標準,事件再次引起大眾關注對乳類食品的食用安全。 黃曲霉毒素是由黃曲霉菌屬(Aspergillus)產生的有毒代謝物。現時,約有20種黃曲霉素,當中的B1, B2, G1及G2是最常發現於農作物中。當乳牛、羊等反芻動物進食了受黃曲霉毒素B1及B2污染的食物,毒素會經動物肝臟代謝並轉化為黃曲霉毒素M1和M2,並且隨乳汁分泌出來,人類進食這些受污染的乳汁製品便會攝取了黃曲霉毒素。這些毒素不能於烹調過程消除,毒素會隨著受污染食品攝入人體內並引致急性和慢性中毒。黃曲霉毒素B1可引致急性肝受損及肝硬化,M1亦被列為或可能令人體患癌的物質(第1組) 。由於牛奶及乳類製品廣被不同年齡的人士食用,黃曲霉毒素M1污染問題更受大眾關注。除了黃曲霉毒素外,其他常見於乳類製品的安全問題包括三聚氰胺及微生物污染等。 檢測項目 相關法例要求 (最高濃度) 黃曲霉毒素 B1, B2, G1, G2, M1, M2,P1 及黃曲霉毒素醇 (公眾衛生及巿政條例(第132章AF) 第v及第va部)食物內有害物質規例 第3A條附表1任何食物(花生或花生產品除外) – 15ppb (微克/ 每公斤) 三聚氰胺 (公眾衛生及巿政條例第132AF章, 附表1) 食物內有害物質規例–指明食物所含某些物質的最高濃度 擬主要供涵蓋36個月以下幼兒的某年齡組別的人食用的任何食物- 1mg/kg (毫克/ 每公斤) 擬主要供懷孕或授乳的女性食用的任何食物 – 1mg/kg (毫克/ 每公斤) 任何其他食物 – 2.5mg/kg (毫克/ 每公斤) 微生物 (總細菌及大腸桿菌) 公眾衛生及巿政條例奶業規例(第132章AQ) 第6條禁止在某些情況下售賣奶類或 奶類飲品: – 該奶類或奶類飲品在進行熱處理前的任何時間,每毫升含有多於20000個細菌, 或在千分之一(0.001)毫升的分量中含有任何大腸桿菌 – 該奶類或奶類飲品在以附表1所述的任何一種巴士德消毒進行熱處理後的任何…

閱讀更多 “業界消息: 牛奶中的黃曲霉素M1 受本港衛生條例監管” »

市場資訊

(轉貼)溫州沒有企業家?

Posted on 2011-11-232019-10-06 By Admin

文章轉至BNET 商業英才網  中學語文課本曾經這樣介紹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具有極大諷刺性的喜劇,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商業資產階級與高利貸者之間的矛盾…… 中國之所以是個「神奇的國度」,就在於它不斷用一幕幕精彩紛呈的真實故事來變現那些只有在小說等虛構作品中才能出現的情節。最近發生的溫州企業家跑路事件就是例證。一個本來做眼鏡的老闆,因為看著光伏產業的風風火火而眼紅,一舉向這塊完全不熟悉的領域投入了幾個億的資金。最後資金鏈斷裂,不得不「玩消失」。而這背後的利益相關方,就包括高利貸者。 在溫州,放高利貸的人被稱為「老高」。這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群體,他們其實是和當地靠實業起家的先富創業者交織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很多做實業出身的創業者都願意把積累的一部分財富拿出來,交給相應的代理人打理;同時,誰缺錢了,可以向他們借高利貸,圈子裡的朋友再予以擔保。據說,這次溫州不少跑路的企業家其實本身都沒什麼問題,而是因為給別人做了擔保,導致銀行大張旗鼓地上門討賬,最終切斷了溫州企業家一向引以為榮的信譽標籤。當然,這是另外一個話題。 溫州人一直以來被稱為「東方猶太人」,他們嗅覺敏銳,行動迅速,吃苦耐勞,重視家族傳承等等。多年來,媒體喜歡拿出一組組數字來說給外國人聽,比如全世界xx%的襪子產自溫州、全球xx%的打火機來自溫州,而講給國人的時候,溫州人的彪悍形象更是讓人聞之色變,比如溫州炒房團、溫州炒煤團,甚至還有組團炒大蒜的…… 唯品會創始人沈亞和洪曉波同樣來自溫州,但是一個自幼移民法國,一個很早就南下廣州。他們曾對我們說,如果一直在溫州創業,就很難做互聯網公司了,「溫州那種氛圍與新經濟是絕緣的。」 先靠實業賺錢,然後再用賺來的錢去投資,這就是相當一部分溫州企業家的生意路徑。事實上,無論是美國人還是歐洲人,大多也是這麼玩的。不同之處在于,歐美人把實業看做主業,投資是副業,而溫州人則完全相反:在上海看完樓盤直接就去內蒙找礦,至於老家車間裡的襪子或者眼鏡,早已被視為「後娘養的」。 喬布斯辭世後,國內創業圈子最熱烈的討論就是為什麼中國很難出喬布斯式的人物,其實喬布斯的一句名言早就給出了答案,大致意思是:我不喜歡那些把IPO當做公司最終願景的創業者,真正偉大的創業者必定心懷一個夢想。那些跑路的溫州創業者也有夢想,只不過是一種投機的夢想。「投機」不成蝕把米。

中國內銷, 市場資訊

(轉貼)「沃爾克規則」難實操?

Posted on 2011-11-172019-10-06 By Admin

編按:「沃爾克規則」(Volcker Rule),是美國針對監管華爾街所公佈的議案,主要對金融機構作出限制,特別是銀行的坐盤交易及自營交易的法則。 文章轉自環球企業家vol.201121 王曉潔/文 變革的時候到了。 雷曼兄弟危機發生三年後,美國的金融機構終於開始切切實實地感受到監管的壓力—受“沃爾克規則”(Volcker Rule)的影響,美國第一大商業銀行美國銀行在今年夏天關閉了自營交易平台,也就是暫停了以銀行自有資本進行交易。這直接導致第三季度固定收益業務比較去年同期下挫90%。 “規則的核心就是通過限制銀行的投資範圍,控制銀行的風險。”在美國華爾街從事投資管理多年的梁小濱告訴環球企業家記者。在美國,銀行享受監管機構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擔保,而提出該規則的美聯儲前主席、現任奧巴馬政府經濟復甦顧問委員會主席的保羅·沃爾克認為,受政府擔保的銀行不僅可以隨便“賭博”,還享受“荒唐”的公共補貼—來自納稅人的隱形支撐。 自去年7月獲得通過後,“沃爾克規則”備受爭議,今年10月11日,“沃爾克規則”正式面向公衆求意見,新規將於明年7月21日正式實施。 在此“緊箍咒”之下,銀行只好忍痛割愛,紛紛剝離自營交易業務、縮減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的持有量。目前,美國銀行、高盛、摩根大通都已經對外宣佈剝離了自營業務,而摩根士丹利則預計在明年底完成剝離。花旗銀行的首席財務官John Gerspach近日聲稱,已將自營交易團隊Equity Principal Strategies的規模縮減三分之二。 不過,聰明的銀行家們完全懂得如何將天平推向有利於自己的一方,在華爾街,一場監管拉鋸戰正在緊張進行。 接盤者 這項規則之所以不受銀行的歡迎,是因為它大大影響了銀行的財路—按照此規則,銀行的所有交易都必須是以服務客戶為目的,即做市交易;不能進行自營交易,在投資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方面也受到限制,不得超過一級資本的3%。而這些被禁止和限制的交易卻恰恰是銀行的盈利法寶。 金融諮詢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 & Co。的分析師Brad Hintz表示,沃爾克規則的實施將使得華爾街的固定收益業務損失25%的收入,削減18%的利潤率。 在“沃爾克規則”大旗之下,銀行只好選擇無奈之舉。 自去年7月規則通過後,高盛便宣佈解散自營交易部門Principal Strategies,原先的明星交易員Morgan Tse帶領12名公司成員在香港創立了新的對沖基金,另外9名交易員則在去年加入了私募股權基金巨頭KKR。 此前高盛的盈利明星、自營交易平台Global Macro Proprietary Trading也在今年2月被關閉,這個部門在去年為公司貢獻了137億美元的收入,占總收入的35%;原先的負責人Pierre Henri Flamand離開公司後創立了自己的對沖基金。 據摩根大通的分析師Kian Abouhossein預計,高盛將在新規實施後每年損失37億美元的收入與15億美元的利潤。 另一家與高盛一樣的投行巨擘,在危機中為了獲得政府擔保而從證券公司“變身”銀行的摩根士坦利則選擇剝離相關資産出售。今年3月,公司將旗下對沖基金FrontPoint的大部分股權出售給了原部門的員工,自己只持有不到3%的股權,完成了資産剝離。 摩根士丹利還試圖在剝離相關業務的同時,對部門進行重組。去年1月份,公司與員工達成一致,將在2012年底前剝離最大的自營交易部門Process Driven Trading(PDT),從1993年成立以來一直到2007年金融危機之前,PDT一直都為公司創造近四分之一的收入。摩根士丹利與員工達成協議,員工將從公司獲得大部分資産,用於組建一家獨立的金融諮詢機構 PDT Partners,主業是為客戶開發電子交易平台。 摩根大通在出售相關業務的同時,也在計劃重組部門,轉移業務重點。今年2月,公司任命了全球新興市場部門Mike Stewart領導公司的自營交易部門,計劃加大對新興市場的投資。 博弈 沃爾克規則自去年1月公佈以來,美國的銀行家們一直都在竭力爭取規則的改變。 目前,銀行家們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初步成果。現在的沃爾克規則允許銀行用3%的一級資本投資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而此前,這類活動是被完全禁止的。據路透社報道,紐約梅隆銀行、美國道富銀行和北美信托銀行是最積極的遊說者,對規則的改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銀行家們反對沃爾克規則並不令人吃驚,但監管者的反對態度就有些讓人匪夷所思了。美國貨幣監理署(OCC)和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CFTC)在沃爾克規則的制定中,並不像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美聯儲和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那樣在規則的制定過程中扮演核心角色。他們對新規的態度異常扭捏。據路透社10月16日報道,FDIC認為沃爾克規則應該要求銀行高管為法規的執行效果負責,而OCC則堅決反對這一點。 但無論如何,OCC最終對此表示贊同,但CFTC如今仍然保持沉默,這也是唯一一家迄今沒有對11日公佈的草案進行投票的美國金融監管機構,其理由是法案的實施缺乏成本收益比率的合理測算。按照沃爾克規則草案中對成本的估算,單是美聯儲一個部門,預計一年就會耗費628萬小時的監管工作。 “很奇怪,過去對這種問題的解決都是一個協商的方案,(現在)好像我們都必須這樣做。” CFTC主席Gary Gensler近日表示。據路透社報道,CFTC是想觀察政策走向,再做決定。 在華爾街從事投資工作、同時為網站寫專欄的David Dayan 認為,CFTC的傲慢,是銀行家積極遊說的結果。 美國領先交易公司(Advanced Trading…

閱讀更多 “(轉貼)「沃爾克規則」難實操?” »

市場資訊

(轉貼) 綠色品牌的績效與認知

Posted on 2011-11-112019-10-06 By Admin

編按:在打造「情感品牌」與「感知價值」一文中提及過,企業需透過締造品牌個性與顧客建立關係。或許你會問:「我應該為自己的品牌建立怎樣的個性?」現今,「綠色品牌」的形象似乎很受社會各界歡迎,讓我們從「感知價值」的角度看看綠化品牌: 文章轉自新營銷雜誌vol:201110 蔡冬娥/文 綠色品牌,到底是一種自覺自願的商業行為,還是一種迫不得已才履行的社會責任? 不管答案是怎樣的,有一點可以肯定,如今在營銷者的眼中,綠色既是有力的行銷口號,更是可以獲得豐厚利潤的生意。當消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綠色品牌”身上時,價值也就被牽引過來。 如今,綠色品牌風行市場,各大企業競相打出“綠色”概念牌,而公衆越來越關注一個問題:企業做出的承諾與其實際表現之間是否存在反差? 前不久,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品牌諮詢公司Interbrand發布《全球最佳綠色品牌50強榜單》,以消費者對綠色環保活動的印象和環保實際成效作為衡量標準評價品牌。 Interbrand全球首席執行官傑茲·弗蘭普頓(Jez Frampton)說:“隨着企業公民意識越來越普遍,綠色環保可能是最容易付之訴求和最引人注目的話題,但同時也是最難以成果服人的挑戰。我們相信上榜的優秀綠色品牌正處於形象感知與實際表現的交叉點上。它們通過一次次既可行又可信的環保實踐,與消費者建立更強關聯。” 此次調研發現,“綠色品牌力”最強的品牌不斷加強自身的差異化,積極投身與用戶相關的綠色環保活動中。與此同時,企業內部不斷開展有實際産出的綠色行動,包括選定環保項目、整體執行、成果衡量和向公衆披露環保成效等。 全球最佳綠色品牌排行榜以《Interbrand2010最佳全球品牌價值報告》為基礎,而進入2010最佳全球品牌排行榜的品牌都是全球化品牌。令人遺憾的是,沒有一個中國品牌上榜。而在此次發布的綠色品牌排行榜上,同樣沒有中國品牌的身影。 消費者感知:企業績效與企業認知 關於綠色品牌的評估體系,Interbrand表示,此次發布的榜單基於公開信息得以量化的表現得分。這些表現得分數據來自一些公開資料,包括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碳信息披露項目、企業年度報告、10-K報表年度報告、企業網站,以及用於分析和比較同行業平均水平的Asset4資料庫。德勤亦參與其中,協助進行綠色品牌的績效評估。 Interbrand 亞太區首席執行官斯圖爾特·格林(Stuart Green)在接受《新營銷》記者採訪時表示:“在評估過程中,我們發現,企業如果對外披露的環保數據越多,那麼它們的消費者印象得分高於那些沒有披露環保數據的企業;而那些報告較好環保成效的企業,它們的消費者印象得分高於那些報告較差環保成效的企業。” 然而在綠色品牌的最終排名中,企業表現得分只是諸多影響因素之一,最終得分是對企業感知和企業表現的綜合衡量。因此,Interbrand對每個品牌進行了消費者感知評估。評估涉及世界十大市場,分別為美國、日本、中國、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巴西、西班牙和印度,共有1萬名消費者參與。消費者回答的問題包括:綠色理念如何影響到他們的實際購買決策,以及他們對於各個品牌綠色環保活動的知曉與理解程度。 企業績效和企業認知得分的差異體現了品牌表現和消費者感知之間存在的潛在偏差。斯圖爾特確信:“最強勁的環保品牌最終必將處理好企業績效和企業認知之間的平衡,企業績效與企業認知如果存在差距,說明品牌存在風險,或是品牌資産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調查表明,身為企業公民,開展相應的環保活動,將顯著提升消費者的品牌好感,同時進一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有趣的是,受此因素影響最大的是B2B品牌。 而在不同的市場上,綠色理念對消費者有着不同的影響效果。企業公民是否履行自己的環保義務,這一點對各國消費者的購買決策産生了不同的影響。在中國,直接影響程度是2%,與美國的數據相同。然而,間接地對品牌好感度帶來的影響卻更為明顯,影響程度大約是14%~17%。 斯圖爾特對比了中西方的情況:“從全球最佳綠色品牌排行榜中,我們注意到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一個明顯區別,即與西方消費者相比,中國消費者往往更重視商品是否是綠色産品或環保服務,而不太重視商品的回收循環再使用。” “聰明的做法”: 可持續發展的企業觀。 對於投資者來說,綠色話題越來越引起他們的興趣。1999年,道·瓊斯推出可持續發展指數,當時只有9家企業參加了可持續發展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然而到2009年,參加的企業為1377家。2009年年末,彭博社開始在自己的彭博終端程序(Bloomberg Terminal)上發布與企業環保相關的社會和治理信息。 此次綠色榜單的上榜企業都被證實為股東創造了價值。但不少企業一開始開展環保工作時遇到了不少難題,譬如如何說服股東等利益相關人。對此,斯圖爾特認為:“履行企業責任和採取可持續發展行動並不只是‘善行’(Good Practice),而是‘聰明的做法’(Smart Practice)。我們相信,那些市場領先的企業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它們不認為企業的綠色戰略和企業的整體戰略之間存在矛盾性。” 斯圖爾特認為,這裏討論的不僅僅是環保話題,而是涉及更為深入的話題,它關係的是綜合性的企業觀,即企業如何將可持續發展戰略整合到自己的業務過程中(包括公司治理、利益相關人的參與、運營、供應鏈、運輸和物流、産品和服務),同時還涉及市場如何評價企業的各種商業活動。這不僅僅是提升效率的問題(譬如簡化包裝),也不僅僅是降低企業信息披露風險的問題,它同時關係到驅動企業産品創新(譬如豐田汽車的創新産品普鋭斯),關係到企業與客戶建立更緊密的聯繫,並建立長期存在的品牌價值。他說:“關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觀,已經從20世紀的‘價值觀討論’演變為21世紀的一個商業價值議題。市場領先的企業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將自己的環保績效整合到自己的管理中,譬如松下電器的僱員補償,譬如沃爾瑪對供應鏈合作伙伴提出環保要求。” 但是,綠色品牌排行榜結合了企業績效和企業認知兩方面的表現。因此,要想有比較靠前的名次,只是有好的企業認知是不夠的。這就意味着企業運營很重要,譬如豐田汽車的市場表現絲毫不遜色—在績效排名中,豐田汽車在運營和産品兩個方面的得分都很高。 消費者的期望:綠色産品和綠色服務 有一種觀點認為,位居全球最佳綠色品牌50強榜單第一名的豐田,之所以有着相當正面的綠色信用認知,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普鋭斯。普鋭斯是世界上第一款大規模量産的汽油電動混合動力車。1997年,普鋭斯NHW10在日本發售,而且僅限於日本。普鋭斯的生産成本每輛高達3.2萬美元,但是售價僅為16929美元。也就是說,每輛普鋭斯都是虧本出售。但人們認為,這款車意義重大,它是豐田汽車減少空氣污染、提高燃油效率的綠色汽車探路者。 對此,斯圖爾特解釋說:“我們在消費者認知調查中,詢問全球消費者期望企業開展什麼樣的活動。我們發現全球消費者有一個共同期望,希望企業提供綠色産品和服務。因此,我們相信,像豐田普鋭斯這樣的旗幟性品牌産品或服務,能夠驅動消費者對企業形成綠色認知。為了讓消費者對企業形成良好的綠色認知,關鍵的一點是要了解消費者對企業有着怎樣的期望。” “企業要想讓自己的傳播工作能夠脫穎而出,必須尋找一個具有企業原創性、具有可信性的領域,並在該領域樹立自己的領導地位。重要的一點是,由於市場環境的複雜性,這個能突出自己領導地位的領域應該是一種有形的産品或者服務,或者是一種人們易於理解的商業概念。”針對如今的市場環境,斯圖爾特說,“有的企業試圖傳播企業所有的綠色成果,但這種做法只會造成認知混亂。除了相關專家和非政府組織,在許多行業,綠色仍然是一個相對不成熟的領域,如果大量傳播各種信息,公衆會‘不堪重負’。因此,如果企業想讓消費者很好地了解自己的綠色成果,要確定一個簡單或是有形的想法,之後所有的傳播工作都要圍繞這個想法,要有明確性和聚焦性。” 針對企業穩妥、保險的心理,怎樣才能讓企業從環保行動中得到的益處大於風險呢?斯圖爾特認為,從企業的角度看,核心是如何將綠色實踐整合到企業業務和企業品牌中;從市場的角度看,關鍵是通過具體的綠色實踐向消費者展示自己正在兌現綠色承諾。“了解各種消費者對於企業綠色實踐的期望和接觸點很重要,因為在這一點上,各個國家、各個行業的情況不同。最強勁的綠色品牌必須很好地把握品牌績效和品牌認知的平衡點。”他提醒企業說:“同時,品牌還要有可信度。如果只有綠色的外觀,沒有綠色的行動,將給品牌帶來風險。”(全文閱讀)

市場資訊

香港中小企能從國際奢侈品牌上市中發掘商機嗎?

Posted on 2011-11-092019-10-06 By Admin

編按:香港作為國際樞紐,為來往中國市場與歐美市場之間的gateway之重要角色,早已不是新鮮事,也不算是時髦的概念。只是,隨著中國開放經濟,大陸的商業城市正以高速發展,其中更以上海為首,令香港的國際地位受到威脅。在環球經濟的負面影響下,全世界的消費市場仍未能在強烈的打擊下真正復甦,唯獨奢侈品市場的需求隨著中國起飛之勢愈見篷勃,國際奢侈品牌不得不全面主攻中國大陸市場。但看來,對於歐洲各大奢侈品牌來說,香港的樞紐地位並沒有因上海的高速發展而下降。隨著奢侈品牌於香港上市,本地的中小企業若能從中發掘商機,必大有作為! (轉貼) 奢侈品赴香港上市 文章轉至新財富雜誌vol.201110 (11月出版) 繼攻佔香港地區的奢侈品消費市場之後,國際大牌又把「到香港上市去」當作新的時髦選擇,以期用高估值、高融資和高回報實現在大中華地區的名利雙收,儘早鎖定品牌未來成長的最有力引擎。   2011年9月,澳門地區奢侈品代理商彩虹集團正式進入IPO前的風險評估,預計其在香港證券交易所的掛牌將籌資15.6億美元。作為當地最大的奢侈品代理商,Cartier、Ermenegildo Zegna、Burberry和Emporio Armani等10多個品牌簽訂了澳門地區的獨家代理權,在內地和澳門地區共擁有80多家門店。   作為奢侈品牌進軍大中華地區市場的第一站,香港在消費市場上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彈丸之地几乎囊括了所有消費者叫的出、叫不出的奢侈品牌。如今,「到香港上市去」成為奢侈品牌「到內地開店去」之外的又一時髦選擇。隨着彩虹集團即將掛牌上市,奢侈品産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都已經在香港實現了與資本市場的對接,從製造到品牌到代理再到二級市場流通,一應俱全,這其中既包括了2007年上市、替LVMH旗下品牌以及Prada製鞋的台灣企業九興控股(01836.HK),也有新近亮相的品牌商Prada(01913.HK)、新秀麗(01910.HK),以及販賣二手奢侈品起家的米蘭站(01150.HK)。此外,除了Coach已明確表示將在下半年以存托憑證(ADR)的方式在香港二次上市外,英國鞋履品牌Jimmy Choo、英國超跑品牌阿斯頓·馬丁、菲亞特旗下超跑品牌法拉利,甚至英國老牌服裝品牌巴寶莉都間或傳出了在港首次或二次公開招股的消息。   從表面上看,在香港上市具備估值高、融資額高的優勢,可謂「賺了中國消費者的錢,又來賺投資人的錢」。而實際上,奢侈品牌盤算着通過登陸香港的資本市場,進一步拓展品牌在大中華地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更好地以香港為跳板深挖中國市場的消費潛力。正如Coach總裁Lew Frankfort公開表示的那樣,在港上市將會是一場「只融人氣不融資」的游戲,但通過鎖定中國市場這個品牌成長最有力的增長引擎,奢侈品牌收穫高回報也將成為一種必然… (全文閱讀)

創業, 市場資訊

Facebook創辦人Zuckerberg:決不開發遊戲

Posted on 2011-11-082019-10-06 By Admin

本文由 香港中小企資源服務網 編輯組 翻譯 Facebook創辦人Zuckerberg:決不開發遊戲 Facebook對於一般的戶來說,是用來玩遊戲的平台。由「餵飼網上熱帶魚」到「在虛擬污泥上種假草」,Facebook不單以多元化的遊戲成功吸引了大量的一般用戶,更擄掠了這些用戶的心,這是大部份企業望塵莫及的。 或許你會想:既然如此,Facebook會否自行開發遊戲? 「才不要呢。」Zuckerberg在接受Charlie Rose的訪問時這樣說。 Zuckerberg指:「論到真正社交化的產業,遊戲產業應該是目前最大的。各大遊戲商都在迅速融入社交元素,你將會看到更多類似Zynga(主攻Facebook的遊戲開發巨頭)的企業。所以,我可以肯定,Facebook一定不會開發遊戲…… 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 對於記者質疑Zuckerberg的堅決,他解釋:「開發遊戲其實是相當困難的,我們只希望專注於自己的核心業務,更何況我們的本業也是複雜的。不論是遊戲、音樂還是電影,要提供卓越的服務都是不容易的。只要專注於核心產品及服務,即使是一名獨立的企業家亦能擊敗一家大公司,因為,我相信,『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 換句話說,既然Facebook擅長建立社交平台,何必八足多爪?別人做甚麼,就讓他們做吧。為何要涉足比你優勝的合作伙伴的工作?Facebook只需把不同的優秀服務連接起來,就能把世界連接起來。 編按:為何成立香港中小企資源服務網?因為我們亦相信,「把不同的優秀服務連接起來,就能把世界連接起來」! 原文:http://techcrunch.com/2011/11/07/zuckerberg-facebook-is-not-going-to-build-any-games/

市場資訊, 科技應用

(轉貼)香港貿發局周訊:香港珠寶品牌在內地優勢上升

Posted on 2011-10-252019-10-06 By Admin

  文章轉自香港貿發局周訊 中國內地近年經濟發展迅速,消費急速增長,對奢侈品的需求更是殷切。即使金飾物料的價錢急劇攀升,內地消費者對珠寶首飾的需求仍有增無減。不過,內地市場龐大,而且每個城市的消費者有不同的消費特色,不可一概而論。 香港貿易發展局早於2002年、2004年及2007年,先後對內地多個城市的居民進行珠寶消費調查。為瞭解內地最新的珠寶消費模式,以及「香港品牌」在內地的優勢,貿發局再次於2011年,在10個內地城市進行調查,希望為有興趣拓展內地珠寶市場的香港公司搜集資料和作出建議。 貿發局助理首席經濟師潘永才表示,多次調查發現,內地消費者普遍對香港的珠寶品牌有一定認識。在不少內地消費者的心目中,香港品牌是品質的保證,亦代表時尚、有品味,香港公司應好好利用這良好信譽,發掘內地珠寶市場的潛力。 是次調查於2011年5月,在10個內地城市進行,包括上海、杭州、南京、北京、大連、瀋陽、武漢、成都、重慶和廣州,合共訪問了3,000名於過去兩年曾購買珠寶首飾的成年女性。調查發現,即興消費佔47%、計劃消費佔53%。計劃消費的比例較2007年輕微上升。 即興消費的受訪者當中,約有64%(即全部受訪者的30%)表示她們即興消費時仍要看價錢,要是不超過某個價錢,她們看到喜歡的珠寶首飾便會買,另外36%的即興消費受訪者則完全不會在意價錢,看到喜歡的珠寶首飾便會買。 至於即興消費價格上限,所有城市平均為人民幣3,589元,上海、杭州及北京的即興消費價格上限平均在人民幣4,000元以上,較其他城市高。 產品類型方面,項鏈和戒指仍然最受歡迎。至於物料,最多消費者打算購買黃金、鉑金和K黃金造的珠寶首飾。值得注意的是,近年越來越多消費者購買黃金造的珠寶首飾以作保值。「成份足」、「手工好」和「價錢合理」為選購珠寶首飾最重要的標準;獨特有創意的設計仍然最受歡迎。(全文閱讀)

市場資訊

(轉貼)香港貿發局周訊:香港石英晶體生產設備超美趕日

Posted on 2011-10-242019-10-06 By Admin

文章轉自香港貿發局周訊: 科研集團(Kolinker)由集團主席李錦雄於1983年創立,專注於工業器材製造和石英晶體生產。經多年發展,該公司已站在世界前列,最近更獲頒「2011香港工商業獎(機器及機械工具設計大獎)」。李錦雄早前接受了《香港貿發局周訊》專訪,分享他的工業器材發展與營商策略。 (全文閱讀)

市場資訊

(轉貼)經濟通—雷格斯:營商氣氛仍理想,近七成企業擬未來兩年增聘

Posted on 2011-10-192019-10-06 By Admin

資料來源:經濟通 雷格斯(REGUS)公佈全球「雷格斯商業信心指數」顯示,雖然環球經濟前景較6個月為差,惟本港營商氣氛仍見理想.於本港受訪企業中,有69%表示,於未來兩年增聘人手,而全球則有64%;中國為66.3%;新加坡則為68.1%,計劃於未來兩年減聘人手的香港企業則為6%;中國為7.4%;新加坡9.7%;全球平均為6.6%。 另外,雖然整體雷格斯商業信心指數錄得下跌,惟本港信心指數已較4月份時下跌1點至138點,全球平均指數則由125點,降至114點,衕期中國信心指數由155點,降至128點;新加坡由146點,降至117點。 報告顯示,本港有22%企業預期經濟於明年下半年才能全麵復蘇,中國比率為32%,新加坡28%,全球比率則36%.本港錄得收入增長的企業達72%,與4月相比並無變化。預期未來12個月公司收入會上升的香港企業為76.7%,中國則為70.9%,而全球平均則為62.2%;新加坡為78.4%。 而預期未來12個月,公司收入會下跌的香港企業為6.9%;中國為6.6%;新加坡為2.3%,全球平均為11.1%。 是次調查共訪問80個國家與1.2萬間企業,當中包括逾100間香港公司。

市場資訊

Posts pagination

Previous 1 … 15 16 17 … 20 Next

Categories

  • Automotive
  • Business
  • Entertainment
  • Gadgets
  • Innovation
  • 中國內銷
  • 中小企活動資訊
  • 人力資源
  • 個人發展
  • 創業
  • 宣傳推廣
  • 專業服務
  • 市場資訊
  • 政府政策
  • 特約專欄
    • Drucker & Music
    • 原少風專欄
    • 營商滋味
    • 疫景「磨劍」
    • 白武士秘笈
  • 生意營運
  • 科技應用
  • 網上宣傳
  • 美通社新聞
  • 財務
  • 快手科技將於2025年5月27日公佈2025年第一季度業績 美通社新聞
  • 《永利呈獻─2023澳門桌球大師邀請賽》 美通社新聞
  • Watercourse Advisors於東英資管平台運營一年後加入盆景資管 美通社新聞
  • TBO Group 推出品牌重塑以滿足全球旅遊需求 美通社新聞
  • IDO TEA和YounSunAe Cactus將參加2018年香港貿發局美食博覽 美通社新聞
  • Eddid ONE即將推出比特幣、以太幣交易功能 美通社新聞
  • 15周年SMART國際房地產及投資博覽會2019取得巨大成功 美通社新聞
  • 水滴金融香港合作超20家機構 上線超1000個產品 美通社新聞

Copyright © 2025 香港中小企資源服務網 SME.gig.hk.

Powered by PressBook News WordPress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