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進入VR和AR的應用世界
在這個科技迅速發展的21世紀新時代,Digital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創新科技的發展掀起AR 及VR的應用熱潮,虛擬世界以全新方式進入大家的生活,帶來嶄新的體驗,同時造就了龐大商機。
在香港開發餐廳外賣服務網上平台,從營運的層面,是一個香港比較有創意的營運模式,但同時亦面臨著機遇與挑戰。
在這個科技迅速發展的21世紀新時代,Digital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創新科技的發展掀起AR 及VR的應用熱潮,虛擬世界以全新方式進入大家的生活,帶來嶄新的體驗,同時造就了龐大商機。
我常常告訴有創業念頭的人:「別再想了,做吧!」因為一直我認為:A) 不做,你的期望值永遠是零,只能等到別人成功了,才在那抱怨「這個 Idea 當初我也有想到」;B) 好的 Ideas,不是在家裡想出來的,而是一邊做,一邊碰撞出來的。 這兩個論點或許有些道理,但是我常常覺得不夠科學。直到昨天晚上讀到我在紐約的創投友人 Fred Wilson 的這篇「Subconscio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潛意識資訊處理),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別再想了,做吧!」是這麼的科學。它不只讓你開始「累積」,更重要的是,它會邀請你的潛意識加入思考,讓你使用到 100% 的大腦產值。原來我們常常講的「激發潛能」根本一點都不誇張,它就是這個意思。哇!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套句柯南常說的:「到此為止,所有的線索都連成一線了。」 我研究了一下,科學上,這個效應叫作「Incubation Effect」(孵化效應),是人類大腦「創造新思想」四階段中的第二個。每當你開始一個工作,大腦在收集了很多新資訊之後,會自動的交給你的潛意識去處理。無論你是在做別的事、睡覺還是在開會,潛意識都會默默的常駐在背景工作,不斷的嘗試著找出最好的答案。然後直到某個時間點,尤其當你在洗澡、開車、運動過後,當大腦進入「右腦模式」,潛意識往往會選擇在這時把工作的結果上傳到主意識,哇啦,你就出現了「恍然大悟」的情況。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太多類似的經驗,所以我也不必再舉更多的例子。重點是瞭解了這個道理之後,我終於可以解釋下面兩件事情: 別再想了,做吧! (全文閱讀) (Image via crazydean, CC license)
看過電影《社群網戰》的人或許對 Peter Thiel (彼得‧帝爾) 這個角色有點印象 — 在穿著睡衣惡搞矽谷金字招牌創投 Sequoia (紅杉資本) 後,顯然對資本家沒什麼好感的 Mark Zuckerberg 和 Sean Parker (Facebook 當時的 COO/Napster 的靈魂人物),回過頭來居然拿了 Peter Thiel 的錢。看到這裡你一定納悶這個 Peter 到底是何方神聖,我跟你說,他還真的是一個神聖。 Peter Thiel Peter 是 Stanford 的法學博士,也是超級成功的線上金流公司 PayPal 的共同創辦人,和學弟 Max Levchin 在短短四年內把這家公司從沒有搞到獨大、掛牌上市,再以 15 億美金的天價賣給 eBay。但如果只是這樣那 Peter 還不足以稱得上神聖,更重要的是當你以為搞一個 PayPal 已經夠忙了,錯!在同一時間,Peter 還另外搞出了另一家公司 — Clarium Capital,管理過高達 80 億美金資產的避險基金 (Hedge Fund)。沒錯,線上金流和避險基金,Peter 不只是神聖,簡直就是三頭六臂。 20 Under 20 所以當前後創辦、投資了 PayPal、Facebook…
互聯網創業公司失敗的7大特徵 Bjoern Lasse Herrmann是創業加速器Blackbox的聯合創始人,這家公司進行了一項旨在揭示創業公司運轉機制的研究項目“創業基因組”(點此查看報告精華部分)。他們的第一份報告針對矽谷的創業公司發放了650多份調查問卷,分析結果中揭示了走向失敗的互聯網創業公司的7大特徵。 在報告中,創業公司的發展週期被分為四個階段:探索階段,驗證階段,效率提升階段和擴張階段。 互聯網創業公司失敗的7大特徵: 1. 兼職創業 如果你決心創業,一定要全心全意。白手起家很困難,往往需要全力以赴才能成功。暫時兼職工作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還是會大大妨礙更好的表現和潛力的發揮。 我們經常聽人說,籌到資金之前他們會兼職工作。下面的圖表裡顯示兼職工作的創業者平均籌集到的資金,比全職工作的創業者少24倍。而且,兼職創業者難以保持足夠的活動頻度(比如產品更新,營銷)來推動用戶數量的增長,市場也往往通過這個來驗證產品是否足夠吸引人。全職工作對於需要達到用戶數量的臨界質量才能體現網絡效應的產品創業型公司來說尤其重要(比如人人,微博)。 2. 單槍匹馬或者超過4個創始人 如果你已經決定全職投入創業,要面臨的第一大挑戰就是說服別人全職加入。如果你連一個夥伴都說服不了,或者你覺得單槍匹馬也能干好,那麼這是一個強烈的信號,表明公司不太可能會成功。然而,創業也不是人多好辦事,初創團隊的人數往往以2-3人為宜。 ● 單獨立創始人比2-3人的創始團隊平均少籌集到50%的資金。一個原因是在籌資期間,創始人要兼顧產品,商業和籌資,精力必然分散。 ● 單獨創始人的平均用戶增長速度比2-3人的創始團隊低290%,而且有高出16%的可能性過早地進入擴張階段。 ● 在比達到擴張階段的平均時間慢20%的創業公司中,超過42%只有單獨創始人。 3. 缺少技術聯合創始人 如果你創立一家科技公司但是創業團隊裡卻沒人懂技術,那麼不太可能會成功。除非你的公司在一個銷售導向的行業裡,創始團隊裡懂技術的至少應該占到1/3,最好能佔一半。當然,也不要太多,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道理我們都懂。 創始團隊裡沒有技術人員的第一個問題是,你沒有全盤掌控產品的人。負責商業的創始人因為不懂代碼沒法掌控產品,員工和諮詢因為只是過來打工的也不能掌控產品。結果是,沒有技術聯合創始人的公司有2倍的機會過早地進入擴張階段。他們的用戶增長速度也要低上3-5倍,而且需要比平均長7-8個月的時間來進入擴張階段。 4. 創始團隊組成和公司的類型不匹配 一旦組建了創業團隊,就應該抓住市場,創造符合團隊優勢的產品。 我們把互聯網創業公司按照發展市場和拓展用戶的方式分成三類,每種類型對時間,技能和資金的要求都不盡相同。 類型1 自主型 共同特徵: 自助式服務,自然獲取用戶, 面向用戶,產品為中心,快速執行,往往有能大大提升效率的自動化流程 例子: Google, Dropbox, Eventbrite, Slideshare, Mint, Groupon, Pandora, Kickstarter, Zynga, Playdom, Modcloth, Chegg, Powerset, Box.net, Basecamp, Hipmunk, OpenTable等。 類型1.1 社交轉化型 共同特徵:自助式服務,自然獲取用戶,達到網絡效應的臨界質量,失控的用戶增長速度,贏家通吃的市場環境,複雜的用戶體驗,網絡效應,以創造新的用戶社交互動方式為典型 例子: E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