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轉自 2012年9月1日 《信報》專欄「有『橋』未為輸」
作者:江燕來 (www.innovisionhk.com)
近日,與一些前廣告界朋友,談起近年香港的「港告」,大家也異口同聲地認為,確實退步了很多,兼且意念、圖案、文案和表達手法等,愈來愈「低B」、愈來愈「娘」、愈來愈「大陸化」;反而國內的廣告人才多了,廣告預算和製作費也較大,較肯「落本」,因此反而有不少發揮和進步空間,久不久便會爆出一些較出色、較有國際水準的平面及電視廣告出來。
事實上,近年來港報讀本港某大學廣告碩士課程的,均是國內學生居多,在本港有志入行做廣告的年輕人,確實比起在80年代、90年代,相對地少了許多,因為廣告行業的薪酬和待遇,已是今時不同往日,並非再是本港廣告業的盛世時期,而不少本港的資深廣告人,不是轉了行、自組公司、變成創意自由人,便是進軍了國內做廣告、打天下,形成本港甚具經驗的廣告人才,愈來愈青黃不接,買少見少。
廣告商不再「落重本」
本港的廣告商,在廣告的預算投放上,當然愈來愈「就住來用」,一味「左Cut右Cut」,通常也不肯「落重本」,而不少廣告公司在請人方面,也不容易出高薪厚祿,來請一些廣告「腦」手巨匠出山助陣,不再動不動就Buy「薑愈老愈辣」、「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一套,一切先以「計掂盤數」掛帥。
作為廣告公司,雖然經常需要有新血、新人事新作風,但當然始終也需要有一群資深的廣告人來「坐館」壓陣,一方面需要有一群充滿新鮮意念的新世代、新鮮人來撐場,另一方面,亦需要有一群擁有實戰經驗、行銷執生本領的廣告「腦」手、以至老練圓滑的客戶管理人,作為從旁教練,「QC」廣告質素和銷售效果,在有老有嫩、有實戰經驗的廣告人、以及新世代的廣告人,兩者互補長短和適當地磨合之下,相信所炮製出來的廣告,更有火花,更貼題、貼市、貼客、貼時代!
其實,不少較傳統的廣告公司,還是沿用一些不合時宜的商業經營模式(Business Model),沒有留意到,本身作為賣腦賣橋的行業,反而多年也不肯作出重大改變,例如:動不動便參予一些許多時也是煲無米粥、可能血本無歸、事前需要花上大量時間、人力物力和金錢的廣告比稿武林大會(Pitching),少不免給一些本身只想「免費試食」、「拿着數」的廣告商,送上了不少免費意念午餐,再加上燈油火臘,本大利小,對現今廣告公司的經營,購成了極大的壓力。
因此,不少本港的廣告公司也選擇搬往租金較廉宜的地點落腳,藉以減低成本,不再一味重門面賣相,一切以荷包、實際為重。
隨着不少廣告客戶的學歷高了及行銷經驗多了,比起不少廣告人的學歷及行銷經驗,愈來愈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原因包括多了資深的廣告人,轉當廣告客戶機構的市務工作。
因此,今時今日的廣告人,若果在學歷和行銷經驗方面,不夠火喉、不夠班的話,分分鐘很容易給一些見慣世面的廣告客戶「Head住」、「食住」,兼且「大」番轉頭。
因此,新一代的廣告人,除了要奉行邊學邊做之外,更必須擁有專業的廣告行銷訓練,來作不斷的自我Update和Upgrade。
懂得三劍合「Big」
不論今時今時,從事廣告怎樣今時不同往日,怎樣不易為也好,其實從事廣告,即是從事「CPA」工作。
何解?
因為出色的廣告人,尤其是真正懂得「食腦」的廣告狂人(Madmen),每每懂得三劍合「Big」,從事廣告時,均以結合以下三者的威力為本位:
C=傳意(Communication);
P=說服人(Persuasion);以及
A=刺激產品銷路(Activating Sales)。
因此,我每每認為做廣告,其實既要講藝術,也要重視科學,若果肯畀心機,以「腦」賣「腦」的話,絕對可以變得相當專業,因為箇中實在涉及許多影響顧客消費行為的實戰經驗和學問,不是齋說「我會做好呢份工」便可以。
再者,以往從事過廣告相關行業,轉行去從事其他傳意及銷售服務等行業,每每也可帶來另一種「得着」,因為廣告業一向講求度橋、賣「腦」賣「藝」(Salesmanship and Showmanship)、策略「勝」,以至攻勢思維等訓練,因此不論近年傳統廣告業怎樣今時不同往日,應否考慮轉行或變陣也好,曾經從事過廣告相關行業的「腦」手們,始終在腦部轉數和傳意技巧等方面,也是經過一種「賺多過蝕」的極佳特種磨練,相信一但從事起其他行業,若果懂得轉化、融滙貫通的話,箇中廣告傳意原則,仍然可以大派用場。
尤其是對於一些由「廣告少林寺」、頂尖兒廣告公司所訓練出來的廣告人而言,即使出來開檔做生意,每每也是諗頭多多,再加上執行力耍家的話,自然可以闖出另一番新天地。
故此,我特別封以「傳意」、「說服人」,以及「激銷路」為首的廣告工作,為另類有「橋」未為輸的「CPA」工作。
轉型為數碼廣告狂人
當然,時移世易,在互聯網盛行,社交媒體興起的年代,不少肯與科技時代接軌的廣告人,也紛紛轉型為新派的數碼廣告狂人(iMadmen)。
他們不願意再死守於傳統舊有網下的廣告表達方式,因為我們已生活在一個「後TV年代」,一個「後PC年代」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新局面。
許多品牌廣告的搶眼,甚至是惹火話題,均由互聯網絡及YouTube等所爆發出來。
不少新派的數碼廣告狂人,不單以數碼行銷專家自居,更明白到今時今日的廣告手法,不能只停頓於齋傳統的「CPA」水平。
因為今時今日做廣告,不能不注入廣告的數碼互動功能(Interactivity)。
因此在不少情況之下,亦要考慮結合新派及傳統廣告手法,方可做到「傳意」、「說服人」,以及「激銷路」,更加整合和到肉的地步,在網上及網下作前後包抄,即時歸納數據和資訊,了解廣告攻勢,最終在刺激產品銷路等方面的真正成效。
因此,在「CPA」三個字母之前,不妨再多加一個「i」字,來關顧廣告的數碼互動功能,來構成更新派的「iCPA」工作,來進一步反映今時今日廣告人必須作出的更前衞專業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