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作者莫乃光指出,由於香港中小企缺乏良好的融資環境,創業者在難以賺取盈利的前提下,政府各項的稅務優惠並不能解決中小企的最為核心的經營困難--香港本土市場太小。莫乃光認為政府應協助中小企面向全世界,政策不能只傾向於中國市場的紅海。
作為金磚四國之一的中國早已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在歐美金融危機之後更成為全球看好的經濟體系,國際品牌不斷積極進軍內地市場,香港需要強化作為國際樞紐的地位,爭取作為來往中國與歐美市場之間的gateway角色。香港中小企能否藉此把握商機,在放眼中國內銷市場的同時亦要把握機會積極認識世界市場的趨勢。
轉貼 蘋果日報專欄「可圈可點」 作者:莫乃光
如何改變香港經濟多元化,協助年輕人在社會向上流動,已經在這特首選舉季節中,成為科技界關注的重要議題之 一。早前在 IT呼聲 2012舉辦的特首參選人論壇上,有 IT界年輕選委指出,雖然政府已經投入了不少機構的資源,只為創業、研究和開發者帶來更多的繁文縟節,而不懂科技和科技投資的官僚,令越來越多資源其實花費了在管理開銷上。
他們表示,年輕人尤其創業者,都是希望自己自食其力,不想處處要求政府幫助,不過,香港的環境對很多早、中期創業公司,確實缺乏適當的融資環境。有年輕選委建議,可否以免稅或甚至負稅率,支援適合某些條件、限制和利潤以下的創業公司?另外,他們亦指出,例如數碼港的「創意微型基金」,每宗批出十萬元的錢不用多,但省卻了很多行政麻煩,對創業者反而比較實用。
四位參選人包括馮檢基、何俊仁、梁振英和唐英年,當然都對這些訴求都「積極回應」,但都似乎並未能具體就個別措施回應,而在權位的建制參選人,都未能就平衡行政措施的利與弊,提出解決方向。
稅務優惠並非萬能
就着免稅和負稅率的建議,有參選人都指出可能引致一些行政公平上的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少早期創業公司根本未賺錢,稅務優惠對他們未必最實惠。不過,唐英年在本星期接受報章訪問時卻說,他會考慮「在維持聯繫滙率、不改稅制和不減稅率的大原則下,仍會提供多項稅務優惠振興經濟」。
不過,創業者其實非常清楚知道,只有資助,而沒有措施協助創業者面對香港本土市場太小這問題,實在於事無補,而協助創業者衝出香港,答案肯定不在 CEPA,因為中國市場競爭本身已經非常激烈, CEPA管制下的產品和服務市場,往往也非創業公司的目標市場;反而,創業者要面向全世界,積極認識世界市場、技術發展甚至融資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