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及流動通訊設備日趨普及,瀏覽網上及流動內容的人數越來越多,從書籍、報章雜誌,到視像、音樂和遊戲都有。為深入瞭解新媒體對香港出版業的影響,香港貿易發展局去年訪問了書籍、雜誌和報章等行業的業者,探討他們如何應對新媒體出現。
貿發局助理首席經濟師何達權指出:「電子書銷路最初仍較低迷,近期才逐漸回升。新媒體的真正影響應來自智能設備的相關應用程式。」
過去10年,全球各地的書籍銷路穩定地慢慢下跌。根據美國出版商協會(AAP)和書籍業研究小組(BISG)於2011年8月公布的全面調查結果,2010年美國出版商從消費市場獲得的淨銷售收入為139億美元,較2008年僅增加5.8%。收入數字包括對零售連鎖店、獨立書店、專門店和量販店的銷售。實體零售連鎖店仍是最大的銷售渠道,銷售總額為30.6億美元,下跌2.7%。
根據AAP和BISG的聯合調查,2008年至2010年,網上書店明顯取得了其他發行渠道失去的市場份額,期內銷售額急升55.2%,達到28.2億美元。網上書籍零售強勁增長,由兩大因素導致:
書籍的網上銷售渠道大增,而消費者的購買喜好也正在轉變;
電子書這種閱讀方式大為興起,需求激增。
AAP公布,2011年首兩個月,電子書銷售額達1.6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急升169%,而各類印刷書籍的銷售額為4.42億美元,下跌24.8%。
亞馬遜(Amazon.com)成功先拔頭籌,使網上書店迅速成為書籍發行的理想渠道。相反,大型書店卻要掙扎求存。例如美國第二大連鎖書店Borders Book Group在2011年清盤,關閉所有店舖。
新一代的電子書閱讀器Kindle和Nook,以及一眾平板設備的面世,大大推動了電子書的銷路。亞馬遜於2011年5月宣布,Kindle電子書在美國的銷量首次超過印刷書,他們售出的電子書是一年前的3倍。
不過,AAP-BISG的調查顯示,盡管新媒體出現,但書籍作為一種媒體仍有一定的吸引力,銷量亦穩定增長。何達權表示:「新媒體來勢洶洶,實體書店作為主流店舖及發行渠道,才是最受威脅。網上書店已把賣書利潤壓低到很低程度,以致採用傳統方式大規模發行及銷售書籍,不再具備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