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自香港貿發局周訊:港商如何減低內銷的放賬風險
近年歐美等傳統市場復甦緩慢,但中國內地經濟卻保持強勁增長,開拓內銷市場已成為香港企業保持競爭力和拓展業務空間的必經之路。但與此同時,如何減低內銷的放賬風險,亦成為香港企業面對的挑戰。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代表早前出席研討會,從不同角度剖析內銷業務放賬風險管理的技巧。
出口信用保險局助理總經理黃振華表示,雖然今年首季美國破產數字有回落趨勢,較去年下跌16%至12,376宗,但比對2006年約4,000宗的正常水平,仍有一段距離;德國也有類以情況。值得留意是,日本及英國破產數字於今年首季有回升跡象,分別是2,901宗及4,121宗。總體而言,後市仍未能過份樂觀,建議出口商保持警覺性。
內地市場方面,他指現行破產法於2006年8月通過,繼而在2007年6月開始執行。由於破產法規定了三種破產程式,分別是重整、和解及破產清算,故現時統計較難反映實際情況;但據瞭解,2008年正式申請破產的企業逾2,000間,而結業的可能超過10,000間。有廣東港商反映,盡管最低工資調升至1,300元人民幣,但出價2,300元也難找到合適人選,廠方需要額外提供網吧、球場、廚房等設施,以作招徠,否則難以正常投產。
黃振華指出,國際貿易風險有周期性特徵,銷售合約屬「付貨前風險」;交貨、付款限期、匯款及收款屬「付貨後風險」。「付貨前風險」計有買家無力開出信用證或支付訂金、買家風險及國家風險,牽涉損失涵蓋原材料、半製成品及製成品。至於「付貨後風險」,集中在買家風險及國家風險兩類,牽涉損失主要是應收賬款。
調查發現,放賬已成為當前國際貿易的自然趨勢,眼見美國買家在展覽會上,多要求供應商放賬或延長放賬期,否則不會落實訂單。這趨勢背後原因,主要是…. (全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