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多勞多得」等傳統智慧是否假話呢?
一般人會根據大部分的人在「一分耕耘」後只得「半分收穫」,而少部分的人在「半分耕耘」後卻可得到「多分收穫」這現象,來引證人生這場遊戲根本就是不公平。由於「多勞」未必「多得」,與其白白浪費精力,不如平平淡淡地度過一生算了,以免最後換來失望和憤慨。
以偏概全的推論
其實只要看深一點,便會發覺這是一個以偏概全的危險推論。
不錯,蓋茨、喬布斯和朱克伯格都是中途退學,但這不代表他們是「少勞多得」論的人證。相反,他們其實自小已對電腦有一股異於常人的狂熱,他們花在這方面的學習和研究時間不計其數,比一般同學甚至高才生花在學習正統課程的時間、精力和深入程度,不知高出多少倍。
有人可能認為朱克伯格純粹好運、偷橋,或只因想追女仔而「無心插柳柳成蔭」,憑Facebook創出奇蹟神話而已。
事實上,只要翻閱朱克伯格的生平事蹟,便不難發現他的成功是源於長期對電腦程式的熱愛和研究。他高中時已被美國在線及微軟重金力邀加盟,但他斷然拒絕。進入哈佛大學後,在兩年間創建Facebook,其實基礎在中學時期經已奠定,醞釀時間應有10年之久。所以朱克伯格肯定不屬「不勞而獲」或「少勞多得」者;當然,如果說他是「多勞而勁多得」者,相信沒有人會反對。
在現實世界裡,這類「丙級學生」為數甚少;況且從他們所投放的精力和所取得的實質成就來衡量,根本不是甚麼「丙級學生」,而是一些具有清晰願景和夢想,且意志堅定並掌握致勝竅門,充滿工作激情的「頂級發燒友」。
我們切勿被表面的現象所誤導,更不要據此作出一些不全面的推論,認為由於付出的努力和成果很多時不成正比,便得出「人生這場遊戲根本是不公平,所以努力也是徒然」等結論。持這看法的人,雖可為短暫失落找來安慰,卻可能令自己錯失了反敗為勝、改變命運的契機。
撰文:吳思豪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碩士、法國歐洲工商管理學院高級行政人員訓練、香港中文大學學士;現職管理顧問,香港飛機工程有限公司前行政總經理;現為香港管理專業協會人事管理委員會委員。本文轉載自其著作《破解升職的密碼》(亮光文化有限公司授權)。
>> 以上內容由Recruit提供